【征文】课改心得 ——小学部 郭军福
2015-12-24 15:04:18 来源:
江西西山小学 点击阅读数:
次 编辑:吴霞
根据学部安排,本人参与了本轮课改。本人按课改要求上了三节课,听了几位晋级教师的语文课,本次课改是教学理念的碰撞,课程观念的更新,还有新的教学模式带来的新的气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我对“快乐课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构建快乐课堂,是西山学校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构建快乐课堂,我认为本质就是构建以学生为本,营造愉悦学习氛围的教与学的课堂模式,以此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教与学的课堂效率,让学生因“乐”学而善学。自参与教改以来,本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了显著的提高,课堂氛围活跃。
一、设计体现“快乐”的教学内容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善于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快乐因素,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前提。同时,对于教学内容的透彻把握,有利于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运用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挖掘教材中“快乐教学”的突破口。
建立快乐课堂,找准快乐的基石,上好一堂课,选准突破口是关键。如同庖丁解牛一样,切入点选得准确且恰到好处,那么所有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引导学生思题,激发学生快乐情绪,一方面培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2.重视教材中“快乐教学”的语言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那些最典型的语言材料,必须在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中才能获得,同时又必须将其巧妙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才会收到良好快乐效果。如《古诗两首》一课,运用了鲜明生动且极具儿童个性的语言,对这些诗歌的感悟与领会,有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而要获得良好的理解与感悟,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进行读、演、说、评,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在演中感悟,在说中理解,在评中升华。
3.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快乐教学”的切入点。
语文课堂的活力,在于创造。特别是对于那些抽象且离学生的生后实际较远的教学内容,如果我们善于创造,它同样能成为快乐的教学契机,成为开发语文课堂活力的火花。如《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诗的意境、诗人的情感较难理解。教学时,我让学生在了解诗的大意后,通过表演再现诗人当时的情景,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情感。这样,学生容易理解,也学的快乐。
二、建构体现“快乐”的教学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语文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读书,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情境的创设、游戏的加入、小组间的学习竞赛都是快乐课堂的有效途径。
三、让学生体验“读”的快乐
朗读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引导学生读出情感变化,才能享受朗读的乐趣,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独特体验。
1.抓住关键词句,指导学生读出味道。
如《乡村四月》这首诗,如果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传统观念,即使读上千遍,学生也难以入情。在教学中,我们抓住关键词,收到了较好的朗读效果,学生读得津津有味。
2.抓住人物语言,指导学生体验角色。学生对分角色朗读兴趣浓、热情高、参与意识强,在教学《乡下人家》时,利用学生分小组读、指名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验人物的特点、体会读书的快乐。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增强语文课堂的活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朗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当然,快乐课堂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手段,不是为快乐而快乐,应避免本末倒置。总之,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在师生关系平等、民主的快乐中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与学效果。
Copyright©2003-2018 西山教育集团 版权所有 全国咨询热线:<0791-85607688(江西省西山学校)0591-85316863(福建西山学校)
学校地址: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长山乡316国道旁 邮编:331724 赣ICP备081018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