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西西山小学部 > 德育之窗 > 德育论文 > 正文
热门标签领导关怀 张文彬 招生专栏
【征文】借助“补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小学部 郭军福
2015-12-24 15:08:00  来源:江西西山小学  点击阅读数:  编辑:吴霞
借助“补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阶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总不可能“尽其祥”所以,有些内容只能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或只从侧面表现。如果在教学时,针对这些内容进行补白化虚为实、化简为详、将侧面描写进行正面描述;把隐去的再现出来,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内涵,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思维的灵动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可谓一举多得。
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我就采用了这一方法。
【征文】借助“补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小学部 郭军福
    《丰碑》一课主要是通过对当时行军时的恶劣环境和军需处牺牲后保持的动作、神态及他单薄的衣着的描写来表现军需处长舍已为人,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对军需处长,为什么会被冻死,为谁而死,他为什么脸上带着微笑等情况却没有提及。教学时,如果只是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简单的推断的话,那么,学生对老军需处长的精神只能简单了解就不能深刻感悟。因此,我在教授这一环节时,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想象这位军需处长冻死之前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各抒已见,有的学生说:“当时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老军需处长本来穿了一件稍厚的衣服,当他走到这棵树下时,看到一位年纪小的战士穿着单薄的衣服,冻得快不行了,他就马上把自己的外衣脱下,给小战士穿上,并笑着说自己是军需处长,还有预备的衣物,让小战士先走.然后,他自己就坐在树下,点燃了一根烟,慢慢地,他就失去了知觉……’’。有的学生说:“我认为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在进雪山之前,军需处长给战士们发放防寒衣物,当轮到军需处的人自己领时,却少了一件,军需处长想‘我年纪大了,那个战士还年轻,他活着可以比我为革命做更多贡献,我是干部,我有责任关心他。’想到这里,军需处长主动把最后一件衣服让给了其他人,撒谎说自己还有一件毯子,能挺住。当队伍经过这棵树下时,老军需处长再也挺不住了,他坐在树下的一块石头上,点燃了一根烟,慢慢地,他好像看到战士们打了胜仗,回来找他了。于是,他脸带微笑,伸出右手给大家打招呼。”……学生汇报完之后,我再问学生你觉得这位军需处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时学生就能对军需处长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评价,内心也为之动容。
    通过这一“补白”学生对这位军需处长不再是“照片中看人”式的浅显了解,而是将人物放入生动的情境中进行具体再现,学生与文中人物进行了特殊的“情感交流”军需处长高大形象从文本中“鲜活”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对军需处长舍已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就自然有了具体而深刻的体会。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都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
在教授《小音乐家杨科》时,我同样采用这种“补白”的方法拓展杨科遭毒打致死的经过,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小音乐家杨科》一文主要是通过描写早期波兰的地主家的一个短工的孩子——杨科,因为偷偷摸了一下地主家的一位仆人的一把小提琴而被毒打惨死这件事揭示波兰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罪恶,作者在描写时没有对杨科遭毒的经过进行详述,而是通过描写杨科遭毒打前的神态、动作和毒打后快死时的惨状来表现杨科的悲惨命运。教学法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更夫是如何毒打杨科的,杨科有什么举动,并说说自己心里感受。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深思熟虑”之后,涌跃发言。有的说:“更夫双手把木棒举过头顶然后狠狠地打下去……”有的说:“杨科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更夫,让他行行好,但更夫毫不留情地踢了杨科一脚,接着,更夫的拳头雨点般打在瘦弱的小杨科身上……”“我觉得,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我觉得那是一个惨无人道的黑暗社会……”。通过学生群情激昂的发言可以看出,学生对杨科充满强烈的同情心,对当时社会充满憎恨.学生的内心受到强烈震憾,对课文内涵和作者的情感也有了深层次的领悟。
   不过,要注意的是,“补白”也不能“乱补”。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歪曲事实”。要与文章本意、时代特征和人物特点相符。简而概之,就是要“合乎情理”,这样,才能发挥正确作用。
 
 

西山教育集团旗下学校
Copyright©2003-2018 西山教育集团 版权所有 全国咨询热线:<0791-85607688(江西省西山学校)0591-85316863(福建西山学校)
学校地址: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长山乡316国道旁 邮编:331724 赣ICP备081018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