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一年中第二个季节,其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夏季是一年之中阳气最为旺盛的季节,对于人体来说,此时的新陈代谢也会随之加快。
气温高是夏季最显著的气候特征,在夏天的三个月,天暑下迫,地热上蒸,气候炎热。也正因为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给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的条件,因此万物繁荣秀丽,一派生机盎然之象。同时,因地域、干湿环境的不同,会产生炎热干燥或者湿热多雨的气候。
常见疾病:湿热为患,贪凉受寒
中暑
中暑是炎热夏季的最常见疾病,初期多为体温升高、乏力、眩晕等,严重的会危及生命。一般来讲,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都是易于中暑的诱因,重体力劳动者、年老体弱者、慢性病患者、孕妇等容易发生中暑。中医学认为,该病多因夏天阳热有余,阴津不足,阳失制约,亢扰心神所致。
夏季感冒
夏季闷热,湿度比较大,人们易于贪凉,如吹空调或裸身夜卧等,因此又常易感受风寒之邪,出现鼻塞、清涕、发热等外感表现。
急性胃肠炎
夏天气温高,细菌和微生物很容易在食物上繁殖,吃了变质的食物会引发胃肠道的感染,出现肚子痛、恶心、呕吐、稀便,甚至是水样便,有的还会发热。且夏季过度饮冷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胃肠道痉挛,也会导致腹部绞痛和腹泻。中医学认为,该病多与夏天炎热,暴雨较多,湿热入侵,困伤脾胃有关。
瘙痒
夏季雨水增多,天气炎热,尤其南方,形成了以“湿”和“热”为主的季节性特征。这非常容易引起皮肤瘙痒。
焦虑
夏季,高温笼罩常使人心神不安,从现代医学来讲,对人体下丘脑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因而人们不仅特别容易疲劳,更容易焦躁、发脾气、失眠、情绪波动等,甚至狂躁。
心悸
心悸,即自感胸闷、心跳、心慌、不安、气短的症状。夏季的高温天气下,人们汗出量多,阴津亏损,有如现代医学所说的体内水分及电解质大量流失。从而使身体较弱者或者老年人很容易出现心悸。
夏养原则:生发阳气,养心护胃
促进阳气的生发生长 夏天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繁华的季节,人体阳气处于蓬勃向外发散的状态,气血运行旺盛,且活跃于机体表面。养生就应当促进和维持这种趋势,饮食起居要防因暑取凉,适当运动促其发散。
顾护脾胃 夏季气候炎热,汗出较多,毛孔开泄,脾胃功能相对虚弱。长夏的湿热也最易伤及脾阳,而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不利、皮肤渗液、水肿、四肢不温等各种症状。所以夏天养生,在清暑热的同时,也要注意养护阳气,尤其脾胃功能原本较弱的人更要顾护脾胃之气。
养心护心 中医学认为夏季属火,与心配属,热扰心神,暑热导致的汗出、乏力、心情浮躁、心悸、失眠等多种表现都与心的功能失调相关,所以夏季养心非常重要。
夏季的饮食原则应有:
吃清淡、易消化食物 清淡的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同时少吃煎炸油腻、辛辣食品。
多吃新鲜蔬果 新鲜蔬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可以适当吃些苦味的蔬菜,清解暑热。
忌贪凉饮冷 吃冷饮要适度,不可过多吃寒凉之品,尤其冰冻食品,否则会损伤脾胃而导致腹泻、消化不良、胃痛等,甚至影响五脏阳气的生长输布,不利健康。(文章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