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一道错题入手,分析错误的知识原因、能力原因、解题习惯原因等。分析思路是:
① 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
② 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
③ 这道题是怎样运用这一知识点解决问题的?
④ 这道题的解题过程是什么?
⑤ 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在此基础上,孩子就可以进行整体分析,拿出一个总体结论了。
这个分析过程有三个要点:
① 统计各科因各种原因的丢分数值。如计算失误失分、审题不清失分、考虑不周失分、公式记错失分、概念不清失分等。
② 找出最不该丢的5~10分。这些分数是最有希望获得的,找出来很有必要。在后续学习中,努力找回这些分数可望可即。如果真正做到这些,那么不同学科累计在一起,总分提高也就很可观了。
③ 任何一处失分,有可能是偶然性失分,也有可能是必然性失分,孩子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失分的真正原因。
在学习过程中,反思十分必要。所谓反思,就是自己和自己对话。这样的对话可能是潜意识的,可能是口头表达,最好书面表达。从潜意识的存在到口头表达是一次进步,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又是一次进步。书面表达是考后试卷分析的最高级形式。所以,建议孩子在考试后写出书面的试卷分析。这个分析是反观自己的一面镜子,是以后进步的重要阶梯。
通常情况下,孩子考试丢分的原因主要是知识不清、问题情景不清和表述不清,孩子在考试中常出现的错误,大致有三类:
1、“遗憾之错”
题目明明会做,反而做错了;如由于审题出现失误,看错关键字句等造成的“审题之错”;如由于计算出现差错造成的“计算之错”;在草稿纸上做对了,往试卷上一抄就写错了、漏掉了ABCD错位了的“抄写之错”;还有最终答案正确但由于答题不规范,该有的格式没有,该有的步骤没有,该有的叙述没有。出现这类问题是我们同学们在考试后最后悔最感到遗憾的事情,我将他称为“遗憾之错”。
2、“模糊之错”
由于平时功夫没下到,记忆的不准确,理解的不够透彻,应用得不自如;当然在回答时就会不严密、不完整;常常是第一遍做对了,一改反而改错了,或第一遍做错了,后来又改对了;或是平时做过的题目,考试时怎么也想不起来,做到一半做不下去了等等。
3、“不会做之错”
不会,根本没有答,要么就是胡乱写,胡乱蒙的,答错当然不可避免,当然也可能连猜带蒙蒙对了,抄别人抄对的,这是无思路、不理解,更谈不上应用的错误。
既然原因症结找到了,那么,接下来的对策是什么呢?
1、“遗憾之错”:粗心是你最大的敌人!
“审题之错”,可采取“一慢一快”战术,即审题要慢、答题要快。用逐字逐句进行阅读,对题意理解透彻后再出手答题。
“计算错误”,想一想是否是草稿纸书写太乱,字迹潦草造成的,如果是这样,你不妨练练你的草稿技术,把草稿纸分格分块,这样也便于回头查找。也可以避免发生“抄写之错”。
“表述之错”,就要求你在平时作业中严格按规定答题,按评分标准写出必要的步骤,并严格按着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2、“模糊之错”:主要是记忆不牢、理解不深、思路不清、运用不活造成的。
我们在考后要根据自己暴露的弱点,做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来夯实基础。在头脑中建立各部分内容的知识网络;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通过多种题型,多角度、多方位地去理解问题的实质;通过一定题量的积累,达到概念清晰明确,运用自如、举一反三。
3、“不会做之错”:准有一些题目比较新,我们没见过,或平时练少了,能力不够做不出,面对这样的题目,我们需冷静分析,理智对待。
综合题也是基础题目组合而成的,我们做不完全部,我们可以做部分,所以决不轻言放弃。有时,这样的题目可能只是一个关键的条件没有找到,只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来一整个题目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考后的查漏补缺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不妨试试下面的九字诀,好习惯从小事做起。
二、九字诀
培养使用纠错本的习惯。把做错的题记下来,或请教老师或同学,详细写出正确过程和答案,主观题还可以根据老师的解题思路补充齐全。今后复习可以直接翻阅错题集,省时又切中要害!
及时写出对试卷的分析:
①综合评价,即哪些题目做得比较好,哪些题目存在失误?针对试卷题目所涉及的有关知识要点及原理内容认真地加以复习巩固,真正弄懂弄通。
②在纠正错题的基础上,对错题进行归类,找准原因,对症下药。
试卷自我分析写完后,和试卷粘贴在一起,要注意保存。积累多了,可以装订成册。千万不要束之高阁,要经常翻阅复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加强理解,培养能力,掌握规律的目的。
三、家长还应该做什么?
首先,抛开成绩找问题。不管成绩好坏,其实都有提升空间。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找到知识上的不足,为下一步的针对性复习打好基础。
再次,帮孩子调整心态,重拾信心。成绩会对孩子的情绪产生波动。特别是没考好的孩子容易出现消极或者担忧情绪,在这个阶段上,家长千万不要拿孩子的成绩说事,帮着孩子调整心态,重拾信心才是家长需要努力的。
最后,调整自己心态,竖模范。孩子成绩不理想,自己就开始焦虑,而这种情绪或多或少会转移到孩子身上。其实,在期中考试成绩下来后,家长最应该弄清孩子这一阶段的心理动向。了解孩子的问题后,家长才有目标,才能和老师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家长的经验。